账号:
密码:
御宅屋 > 其它小说 > 宝贝需要滋润了h > 第二节 自我知觉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个人知觉也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自我知觉以及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内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节我们就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1、自我概念

  (1)自我图式

  马库斯(mrkus)和乌尔夫(wurf)用自我图式(self-sche)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所以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黑根斯等人(higgins 1987)在研究记忆问题时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就证明了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人们在加工与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个体的自我概念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黑根斯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y theory)就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self-cept)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ctul self),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有关: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人们常由自己的所做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他人认为我怎样呢?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认为自己的胆子比较大,怎样才能证明呢?就可以通过与的朋友相比,晚上在野外走的时候,不害怕,而的朋友害怕,就可以推论说自己的胆子比较大。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如果让仔细想想,是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让人们反省自己来了解他的自我。kul(1954)编制的“the twenty stte”就是由这一思路而来。该测验要求被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回答20个同样的问题“我是谁?”,通过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被试自我意识的内容。

  在理解个体自我概念建立过程的时候,社会学家米德(me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l iion theory)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按照米德的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2)自我觉知(self-wreness)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巴斯(buss)把这种状态分为内在自我觉知(privte self-wreness)和公众自我觉知(public self-wreness),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由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所引起的反应也完不同。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因此他们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时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自我概念中的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也因为上述因素,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与内在自我的人不同,观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其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最后,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对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self-sciousness)加以区分,戴维斯等人(dvisfrnzoi 1991)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

  专栏2-2: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的测量

  下面的量表是心理学家fenigstein、scheier和buss在1975年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self-sciousness sbsp; 简称scs),其中“0”表示完不符合我,“4”表示非常符合我,“1、2、3”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符合或不符合。请在认为合适的数字上打“×”。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0 1 2 3 4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0 1 2 3 4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 0 1 2 3 4

  4、我经常反省自己。 0 1 2 3 4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0 1 2 3 4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0 1 2 3 4

  7、我从不检讨自己。 0 1 2 3 4

  8、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在意。 0 1 2 3 4

  9、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0 1 2 3 4

  10、我常常担心我是不是给别人有一个好印象。0 1 2 3 4

  11、我常常考察自己的动机。0 1 2 3 4

  12、离开家时我常常照镜子。0 1 2 3 4

  13、有时我有一种自己在看着自己的感受。0 1 2 3 4

  14、我关心他人看我的方式。0 1 2 3 4

  15、我对自己心情的变化很敏感。0 1 2 3 4

  16、我对自己的外表很关注。0 1 2 3 4

  17、当解决问题的时候我清楚自己的心理。0 1 2 3 4

  第3题和第7题反向计分,代表内在自我的题目包括:1、3、4、6、7、9、11、15和17,把它们的总分计算出来;代表公众自我的是2、5、8、10、12、14和16。对大学生群体为而言,内在自我的平均得分为26,而外在自我的平均分为19。做做看,是内在自我还是公众自我呢?

  2、与自我有关的其它概念

  (1)自尊

  自尊(self-estee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拥有自尊呢?大多数的心理学家认为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鲍梅斯特(buister 1994)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self-hndig strtegy)(jones 1978)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谈谈与自尊建立有关的问题。

  (2)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自我提升(self-e)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我确认(self-verifi)则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人们通过自我提升,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个一致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

  (3)自我表演

  自我表演(self-presenttion)也叫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jones 1982)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自我抬高(self-protion):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

  显示(exelifi):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谦虚(modesty):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恳求(suppli):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恫吓(intidtion):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逢迎(ingrtition):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

  (4)自我障碍策略

  为了保持自尊,个体常常会使用一些策略,其中自我障碍策略(self-hndig)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比如在考试前,张三预计到自己考不好,为了避免被他人认为自己笨,他就使用了自我障碍的策略。在考试的前一个礼拜他有点感冒,家里来信说奶奶生病了,再加上他宿舍边上晚上还在施工。张三会把这些原因都摆出来,告诉他的同学这些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并预测说自己这一次肯定考得一塌糊涂。参加完考试之后,如果张三确实没考好,由于上述原因,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他比较笨才没考好;相反,如果他考好了,人们就更有理由把他的成功归于能力。遇到这么多不幸的事情,他还成功了,能不承认他的聪明吗?

  (5)自我监控

  自我检控(self-nitor)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森德(m. snyder 1987)、菲斯克(fiske 1992)等人对自我监控进行了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检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检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检控能力较强,比较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较强。

  不同自我监控的个体在生活中采取的适应方式不同,比如森德就发现: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监控的人喜欢工作角色明确的工作,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选择与其自身人格特征相吻合的工作。在工作中,高自我监控的人常常刻意地使自己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法律、警察和公共关系;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常常按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去工作,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研究、艺术等。与自我监控紧密相关的是印象管理(iression-,施莱克(schleker 1994)在他的《印象管理》一书中给的定义是: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印象管理也反映了人们的自利偏差。

  (6)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心理学家达利和法继欧(drlyfzio 1980)把这种现象叫做自证预言。罗森塔尔效应(1968)就是一种自证预言,在一项研究中,罗森塔尔从一所小学的六个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并向任课老师说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测验,估计在这一学期里将会有一些人表现出较大的进步,同时他还通报了这些人的名字。8个月之后,他对这些学生再次加以测验,结果发现,被指名的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在对这个结果加以解释的时候,罗森塔尔借用了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于教师的期待不同,所以他们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式也不同,而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下,也往往会顺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7)体像

  体像(body ie)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减肥问题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由于人们不满自己的体像并且很看重自己的体像,使得减肥盛行。卡什(csh 1986)在一项研究中发现,82%的男性与93%的女性很注意自己的外表,女性更在乎。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体像不满,85%的女性认为自己应该减肥,而只有40%的男性认为自己胖,甚至有45%的男性希望自己胖一些。thoson(1991)发现,青少年对自己体像的要求更高,他通过让青少年选择与评价他们想象的、实际的与社会认可的几种体像,证明大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不满。

  对于体像的解释,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态度与自我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躯体经验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精神分析学者则把躯体经验看成是人格过程的反映,当一个并不胖的人认为自己胖得不得了的时候,就认为这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