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御宅屋 > 其它小说 > 情寄春天 > 情寄春天第5部分阅读

情寄春天第5部分阅读

  最新网址:www.shixunet.net

  伴侣。这是因为我痴迷夜晚读书。妻子常常称我为“毛头鹰”“夜猫子”,我只是习以为常地莞尔一笑,并打趣地说:“天生鄙人,怪癖——痴迷夜读乎!”

  我痴迷夜读,尤喜在雨夜读书,那时快时慢的雨点象百~万\小!说时的一种节奏,不紧不慢又象是书中的标点符号,如果此时正读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更是别有一番意趣。雨夜读书,耳听滴滴嗒嗒的天籁,声声入耳,与书中的文字彼此“交响”,这种境界尤为美妙。

  记不清那位哲人曾经说过:“夜晚是一片黑色的土地。”而我历来却认为夜晚是读书的甜蜜时光,那是因为白天为斗米奔忙劳累、困窘甚至焦头烂额都被夜色捂平了;白天不得不见的嘴脸、不得不说的套话、不得不装的笑脸都可以淹没在夜黑色之中。它静谧、宽容、闲适,如广袤的黑土地,既可以精耕细作,也可以广种薄收。

  夜晚读书成了我平生的习惯,不论是雪夜、雨夜,夏夜、冬夜,睡前先要看几页书,经年下来,发现自己已进入了“夜读”的境界。不觉一惊——这样夜读,既没有饱偿“头悬梁、锥刺骨”的苦痛,也没有经受过“囊萤映雪”的艰难,“凿壁偷光”的惊险,当然更没有领略过“添香”的浪漫。只是在被子上留下几多香烟烫的小洞。激|情来了,爬格子彻夜不眠,屈指算来,至今已留下了上百篇见诸报刊的墨香文字。颇觉其乐融融

  我常想:夜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夜读不能改变人生的,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弹指一挥,不轻意间,我已步入了花甲之年,蓦然回首,在并不如烟的往事中,我却时时享受着夜读贴肤的快乐。

  “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何须花”。我最喜欢此句中那份不逊色的书香。于是常常痴迷在夜读中,仿佛浩淼中又飘来阵阵书香,牵引着我在夜读中去品味那并不如烟的往事和岁月,去期许令人憧憬的未来。

  “寒读可以当裘”。又一个冬天来到了,,寒夜拥被看几页书,我仿佛感觉到整个夜变得充实、安祥、温暖,足可敌它晚来风急!

  笔耕

  鄙人钟情笔耕不知从何开始,而今已无从寻觅了。但每每捧起厚厚的笔记本和已变成铅字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刊杂志,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自豪感和由衷的喜悦。偶尔翻开几页细细品读,过去那幼稚的笔触常令自己忍俊不禁。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都有一种内在的东西抓住自己心灵深处最脆弱的感觉。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可笑的是以前写东西总爱定调子,完成任务似的。有时难免会落入一种俗套和空洞。而今握笔,不论是写散文、小说或是写论文,常常是带着一种倾吐的冲动,扑捉一种挖掘思索的快乐,发泄情感的痛快,而很少去注于表面的一事一物了。不过因思考成分多了,常常感到莫名的沉重,严于解剖自我更多的是对自然情感的扭曲,不经意间已触痛了淤积在内心深处最脆弱的伤口。有时爬格子笔耕的快乐往往就是建立在痛苦的思索上的

  思考至于笔耕,那是永远也伪装不了的快乐。尤其在握笔完整的记下心灵的点点痕迹时,似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行到冰雾处,坐看云起时”之从容;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之惊喜。

  捧着自己心爱的作品,有时会禁不住自我陶醉一番,这是对自我努力的无价奖赏。

  当然笔耕很多的时候绝不是一件快乐的差事,有时去为一句一词一字而大耗脑细胞。其实笔耕的最大痛苦绝不是无东西可写,而是找不到精确的语言去翻译经过凌乱思考连起的代码。每每此时,总有一种愧疚和遗憾,狠不得把字典从头至尾翻个遍——也正因这愧疚和遗憾,笔耕才有了持久的快乐。最幸福的往往不是最纯粹的,而是复杂着最艰辛的。

  笔耕时间长了,所写的东西也五花八门,嘻笑怒骂皆入笔,但求吾笔写吾口,问心无愧。不附庸风雅,亦不歌功颂德,更不随波逐流。也许正是这种心态,才有了浮生这么多岁月里不懈的坚持。笔耕后的东西没有做作,没有功利,没有应付。快乐时,笔如脱僵的野马;平静时,淡如闲庭信步;痛苦时,格子里爬满了失落。不讲什么写作之道,不必顾及什么权威。兴致上来了,个把月里稿纸上涂满了所谓的散文、评论;索然寡味了,凑几篇闲适小品聊以自娱。一切都在自己掌握,反正读者只有自己。在这一点全然没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洒脱和大度。这是自己笔耕的毛病,一时半会儿改不了。随着年令的增长,需要分神应付的事儿也越来越多了,想彻底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笔耕是越来越难了,浮燥得很,尽管这样,笔耕从未停止过,一直断断续续,不企图换取什么,也不想证明什么,只是因为钟爱,所以一直坚持能在高楼林立的雍城一隅守候一片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

  有感于大学生卖鸡蛋

  据报载: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顾澄勇,2002年毕业时没有象他的同学一样选择留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是主动回到农村老家卖鸡蛋。三年来,他创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他的“阿强鸡蛋”越卖越火。上海市南汇区农委为他申报了“中国农民十大杰出青年”。

  堂堂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卖鸡蛋,这种选择让许多人大跌眼镜,更让亲友觉得有失体面,觉得几年的大学不是白读了吗?顾澄勇自己知道自己几年的书没有白读,虽然自己和父亲同样是卖鸡蛋,但会走出不一样的路,因为他不仅仅靠母鸡,更靠知识与理念。果然他用大学四年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对鸡蛋的初步了解,研制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这在上海所有农产品中属于首家。“阿强鸡蛋”包装盒中比别人多了一张薄薄的卡片,提醒消费者可以根据卡片上标明的查询号码和出产日期,到上海农业网查询这盒鸡蛋有关的产蛋鸡舍、鸡蛋周龄、鸡蛋品系、饲料饮水及检验结果等信息,满足了市民购买放心鸡蛋的心理需求,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在此之后,他又创意频出,在卖蛋的同时,不断卖出一个个新理念。

  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相当多的大学生其实是有能力创业的,关键是有没有这种意识。事实上,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除了学到扎实的书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使他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绝对的“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分,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都在缩小,任何一个行业一份工作,都需要知识与智慧,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坐在办公室做一个朝九晚五的白领,难道真的比顾澄勇卖鸡蛋有价值?

  顾澄勇的选择,豁达得令人难以预料,然而其创业成效也出人意料的优秀,从中折射出了社会对于职业选择的务实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做什么工作本来并不关乎体面,能否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能力,才是值得尊敬的理由。愿更多的大学生能以顾澄勇为镜子,放开眼界看未来,走好自己事业的成功之路。

  凤姐眉眼的美与丑

  美与丑是美学上一对互相对立统一的矛盾。要真正掌握它,运用细节去表现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红楼梦》里的人物,由于作者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个个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的王凤姐(王熙凤),是一个写得别具特色的很典型的两面派人物。可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又把她写得很美。请看第三回中的一段文字:

  一语未了,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马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就妙在描写她的眉眼上。曹雪芹对这位“丽人”的描绘,真是神态毕肖,新颖别致,不同凡响,美到了极点。到第六十八回,这位“酸凤姐”去见尤二姐,在尤二姐眼里,她的美丽形象是“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只菊。”这种对她更进一步加重的描绘与第三回是一致的,乍一看,都写了她的貌美。特别是“画眼睛”(鲁迅语),用“一双”点衬,写眉毛用“两弯”形容,形象倍觉具体生动。可细一琢磨:却原来美中露丑,表现这位“凤辣子”j诈狠毒的本质特征。这种把握美与丑的艺术辨证手法,把人物写活了。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按古代传统的审美标准:“丹凤”眼和“柳叶”眉,确定系美人儿应具备的条件。一些古典诗词歌赋中描写美人的“一倾之城国”(张华《轻薄篇》)或“倾国复倾城”(王实甫《西厢记》),都采用了这种笔法。我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描写美人眉毛的细长美观,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的句子。但后世有许多诗词,描写美人的眉眼,却几乎千篇一律,陈陈相因,落入俗套,缺乏新意。譬如,话本小说中《刎颈鸳鸯会》(一名《三送命》又名《冤报冤》),写蒋淑珍长得标致美丽,“脸衬桃花,比桃花不红不白;眉分柳叶如柳叶犹细犹弯。”这种绝对的美是缺乏人物个性的。又如,元曲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描写崔莺莺的美貌时,也有“春山低翠,秋水凝目”和‘眉弯远山,眼横秋水“的形容。至于曹植的诗篇和乐府民歌中,都能找到大量对美人眉眼的描绘。《唐人小说`梅妃传》中梅妃被唐明皇李隆基遗弃时的惆怅心情用“柳叶双眉久不描”,人物的神态确也毕肖,但仍不免落入俗套。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难惟。”韦庄这首题作《荷叶盈》的词,用“一双愁黛远山眉,”表现“思惟情绪”,较之以上所举的例子,更为活泼了一些,但仍是美则全美,却有些“美中不足”了。

  而曹雪芹呢,却不同了。他一反常态,冲破俗套,从人物性格和要表达的内容出发,写“其美甚恶”(借用《唐人小说`长恨歌传》叔向毋语)注重刻画和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曹雪芹以形象笔法,给王熙凤那一双漂亮的“丹凤”眼加上“三角”二字,美中显狠露出杀机;“柳叶眉”本来俊悄好看,可一“掉梢”,美人儿未免显出刻薄来了。外表美中隐藏着内心的丑陋。这是《红楼梦》的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在细节上下功夫,超越前人,不落窠臼的独到之处。

  好一个大作家曹雪芹,他用如此绝妙的笔法,使这位“恍着神妃仙子”的“丽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现形;凤姐既不同于“世俗中的美人儿,又是”世俗“中的人物;既是一个漂亮的美人儿,又是个狠心的贵妇人,是一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贵妇形象。这就从本质上表现了这个封建阶级的贵妇暴戾恣横、杀法决断的特征。……曹雪芹并没有把凤姐单纯写成“完美无缺”或“丑陋不堪”的人物,恰好暴露了凤姐这位“极疼人”的俏人是一条化了装的美女蛇。《涵芬楼文谈》有云:

  如贞女,虽偶然谈笑而不失庄重之容;如滛女,虽故意矜持,时而露冶荡之态;如富贵女,则不假修饰而衣履之间自具华美之气;如贫贱女,虽然意梳椋,而行动之倾不免羞涩之行……

  细细玩味,这番话是有道理的。如果用这番话来解剖凤姐就是:不管她怎样乔装打扮,总不免露出j诈狠毒的贵妇人的嘴脸。

  美与丑,善与恶,在美学上是互相对立的两种范畴,但让它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曹雪芹的《红楼梦》做的最好不过了。按照辩证法的观念,没有丑,就比不出美来;同样,没有美,也就对比不出丑来,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渗透,互相变化的。《红楼梦》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立统一着的矛盾的把握,有意识的写出了王凤姐美丽的外表美所掩着的内在的丑。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兼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的小注里有一段话:“一件艺术品,虽然以它的艺术成就引起美的快感,却可以因为那被描写的事物的本质而唤起痛苦或憎恶。”对极了,曹氏所描写的凤姐的美的本质却是丑。因此,读者透过她美丽的脸庞和华丽的穿戴,从她的眉眼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丑恶灵魂,唤起对她的“憎恶”。

  一切从表现人物的性格出发,从人物的内在本质出发,而不是从表面现象上去刻画人物,从细节上写人物,使之美中有丑,丑中有美,这是曹氏在那个时代的独创,也是辩证法美学原则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和研究。

  闲话古人的“绝笔诗”

  古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古人所写的绝笔诗,作为临终之言,真实坦露了其内心世界。或许,在行将就木之际,人们终于可以摆脱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的羁绊,再也不用担心坦露真言的后果,尽可以一吐为快。因此,鉴赏古人的绝笔诗,对于了解其人其品是颇有裨益的。

  陆游——念国统一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进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85岁高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病故前写下《示儿》,叙写他人生中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陆游素来先视自己为爱国志士,其次才是诗人。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统一中原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懑。与其说《示儿》是陆游向儿子立遗嘱的绝笔诗,不如说这是诗人的临终言志之作,千百年来令人感动不已。

  袁枚——甩尽羁绊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82岁时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可他在与世长辞前却笑对死亡,写下绝笔诗《病剧作绝命词留别诸故人》,以表明其达观态度:“千金良药何须购,一笑凌云便返真!”作为“性灵派”的领袖,袁枚一生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临终前依旧无羁无绊,看破生死,悠游自在。

  唐伯虎——视死如归

  才华横溢的唐伯虎位列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曾多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这极大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他逐渐看透了仕途险恶,对科举再也不报任何幻想。回乡之后,唐伯虎在城北桃花坞建了几座悠雅清闲的茅屋,退避其中,自称“桃花庵主”,从此过起了以卖字画为生的逍遥生活。临终前,他写下了《伯虎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有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首绝笔诗旷达潇洒,真有一点“视死如归”超脱味道,其心中的抑郁、酸楚与悲凉,也在最后一句却不轻易地流露出来了。

  李清照——讽刺苟安

  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词宗,留下的最后作品竟然是一首气势雄浑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时的李清照历经了国破家亡之痛,她不以成败论英雄,推崇楚汉相争中以失败而结束生命的西楚霸王项羽,这其实也是对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一个有力讽刺。

  李煜——亡国之悲

  在国破家亡、寄人篱下的形势下,无尽的悲痛是南唐后主的词迸发出令人扼腕的魅力和冲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呐喊成为千古绝唱,宋太宗听到此词后便命人下药毒死了他。东风之中遗世独立的李后主用生命诠释了亡国之悲。与其记住一个无能的帝王,不如记下一个词宗大家。

  和珅——贪念不改

  曾任乾隆朝首席大学士的贪官和珅,在乾隆死后被嘉庆皇帝关入死牢,嘉庆还“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一看到白绫,知道死期已至,于是哭着写下绝笔诗:“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赋诗完毕,和珅即悬梁自尽,终年五十岁。诗的上联无非是临终前的人生感叹,而下联与我们熟悉的“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有些类似。可见和珅到死虽然仍执迷不悟,但那份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这不正是对后世贪官的最好警示吗?

  谭嗣同——杀贼志坚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监牢的墙壁上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与他英勇就义前对围观百姓高呼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可谓一脉相承。谭嗣同那一身傲骨与一腔鲜血,至今令我们高山仰止。

  人固有一死,只是寿命有长短,价值又高低。诗品即人品,绝笔诗无疑是人临终之时的真实写照,有的视死如归,坦然赴死;有的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有的洒脱达观,豁达大度;有的留恋人世,痛苦哀伤——可谓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第四章 谈天说地

  新学年献辞

  金秋九月,秋风飒爽,阳光灿烂,风光无限。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借此机会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参加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深情地道一声:

  尊敬的老师,您们辛苦了!

  我们的每一份进步都凝聚着您们的心血,我们的每一份成绩都凝聚着您们的智慧,我们的每一点成长都凝聚着您们的汗水。

  我们以紫荆中学校园建设不断完善而高兴,以紫荆中学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则骄傲,以紫荆中学各类教学成果出类拔萃而自豪,以紫荆中学学生被社会普遍认可和称赞而欣慰!

  同学们,作为高三年级的同学,高中旅途我们已走过了三分之二。回首望望身后那一串串长长的足迹,我们不得不感叹岁月如梭,依稀仿佛昨日我们才踏进紫荆中学的校门,在校园里好奇地东跑西窜,今日已经坐进了高三的课堂,今天对我们高三的同学来说,是在高中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的开端,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风,总结前二个学年的学习经验,调整好心态,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高三阶段的学习中来,集中思想,发奋学习,多学多问,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使自己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年来一个腾飞。我们会认真备战2007年的高考,参加这一人生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谱写紫荆中学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今天对高二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是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决胜高中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上,多做知识系统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加强锻炼,为08年的高考冲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今天对高一年级的同学来说,是在融入紫荆中学后扬起人生风帆的开始,让我们在本校所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将高中生活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紫荆中学是我们同学快乐的大家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规范日常行为做起,热爱祖国,立志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尊敬老师,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同学们,松驰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了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经,但我们决不会畏缩,每个人所随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老师用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了我们这一棵棵树苗;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茁壮成长。尊敬的老师,请您们放心,在这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倍加珍惜您们的辛劳和付出,我们一定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亲爱的老师自己的节日,让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各位老师祝以节日的问候,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甘为人师乐悠悠

  假日乘车去县城,偶然遇上了多年未见的小学老师周志富。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悄然地刻在他那饱经风霜的额上,淡去了当年的精神与活力,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在前排坐下,我主动上前去打招呼:“周老师,您好!你也去县城呀?”他一脸茫然地盯住我。我只好自己介绍,以便勾起他往日的记忆。他只是一个经地点头,微笑着——显然,周老师记不起来了。虽然他终究没有在脑海中搜寻出当年的记忆,但我分明看出,那一刻,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他容光焕发,非常地满足与快慰。

  开学后的一天,我去拜访学校附近李家堡村的一位年过八旬退休在家的李志轩老师。他植根教坛执鞭三十余载,德高望重,可谓桃李满天下了。退休后,他喜欢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只是在路途中,总能遇到许多从前的学生,有的已经生儿育女,有的已成为当地或外地有头脸的大人物。他们总是热情地打招呼:“老师,您好!……”这时,他很惬意,也很满足。三十多年的辛苦算什么,一生的清贫算什么?一句“老师,您好”的深味足矣!

  聆听着李老师那无拘无束、发自肺腑的从教感悟的心语,看着他那精神钁铄谈笑风生的情趣,看着他那掬满自豪和快慰的笑脸,我完全被他那豁达宽广的胸怀和高尚无憾的情操所感染、所折服、所敬佩。我深感自己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自豪和骄傲,也深感教师职业的神圣和美好。

  拜访归来,静坐斗室,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回顾自己从教三十六载的历程,想起每年春节,一批批学生来家向我拜年的亲热场面。再看看陋室陈旧的木箱内积存的一沓沓饱含师生浓情的来信与贺卡,那一声声一句句“老师,您好”、“老师,新年快乐”的亲切问候,怎能不令我欣喜?怎能不使我满足和快慰呢?

  老师最大的满足,不在于你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也不在于学生给予你多么丰厚的回报,而在于数年之后,在路途中,遇到当年的学生,虽然你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仍然能毕恭毕敬地道一声“老师,您好”。历经时光的考验,方显弥足珍贵捧出的一颗心,学生见了你尊敬如初,除了这,还有什么能更让人欣慰与快乐呢?

  也说教师学雷锋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3周年纪念日。4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学校蔚然成风,已成为对莘莘学子进行教育的得力措施,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却很少有人专门论及教师学雷锋问题,笔者谨就此略述管见。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号召学生学雷锋,教师理应先行一步,学出成效。然后才能有资格和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这便是教师学雷锋的特点。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江总书记同志说:“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的精神支柱。为人师者学雷锋,要紧紧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师学雷锋,要立足本职岗位,实践雷锋精神,把雷锋的“户口”落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要注重实效,坚持经常,持之以恒,不搞一阵风,不搞花架子。“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以求真的态度,做塌实的工作。”

  当前教师学雷锋,应注重学习教坛“活雷锋”,把学雷锋与学“十佳校长、十佳教师”结合起来。以学“双十佳”促进和落实学雷锋。“双十佳”是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育战线的“活雷锋”,学“双十佳”是教师学雷锋的最佳途径。

  教师学雷锋,就要像雷锋和“双十佳”那样,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延安老镢头精神”掀掉压在我们心头的“百万失学儿童”、“两亿文盲”的“两座大山”,为穷国办大教育出力流汗。就要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就要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对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资讯周刊》我的终身伴侣

  我从2006年荷月迁徙雍城,接触的第一份小报是《资讯周刊》。一报在手,用心浏览,宛如一缕清风徐徐拂面,格外赏心悦目。她文图并茂的版面,朴实无华的格调,荟萃八方信息的拦目,尤其是独具魅力和品位的文化套餐,使人一览无余。雍城拥有了《资讯周刊》这一窗口,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经济、商品、人文互动流通一下子活泛了起来。一报在手,便知县域商情万象。从此她便成为各行各业仁人志士、厂家、商家、父老乡亲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亲密伴侣和知心朋友。

  我一直以为,《资讯周刊》是千千万万读者心灵的港湾、温馨的家院、真爱的驿站。因为喜欢《资讯周刊》的人,心灵是相通的;拥有《资讯周刊》的人,情趣是相近的;钟情《资讯周刊》的人,爱好、实用是相融的。街上一家小诊所、巷里一爿小货店、乡间小屋炕头上拥有一份《资讯周刊》,你就会感到主人的不俗。忙碌的上班族、紧张的打工族、田间地头的农人,手里捧着一份《资讯周刊》,你会感到一分亲近和信任。这些都缘于《资讯周刊》实实在在地为各方方面面的人搭建起了商品经济流通互动的平台。

  新年伊始,和煦的春风已叩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盈盈期待。愿《资讯周刊》让更多的读者同道、同趣、同享实惠。

  骂人也要讲艺术

  自古到今,中国人向来以文明古国为荣,自对骂人嗤之以鼻。殊不知自个儿无形中已将骂人本事作为一种资本。君不见每每谈及鲁迅,就不得不提到其“骂人不带脏字”,以此印证中华文字之博大精深。

  可见骂人也得讲究艺术

  骂人的艺术,是指如何骂才有效力。一般而言,骂人与打架相似,都要准而狠。骂人要骂在让人最痛心的地方,象打蛇一定要打七寸,骂人要骂得透彻。不痛不痒的骂是很危险的。聪明的许给你激出了智慧,回得你一口气憋死,不聪明的一怒之下指不定给你来几个反击,那就既窝囊而得不偿失了。

  笔者认为,要骂人,必先思考再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你骂一个人是贼,你得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若骂一个人是色狼,自己首先不能调戏良家妇女,还得想想他会如何回嘴,才好进退自如。不懂艺术的骂人,典型者如泼妇骂街,只遭人厌恶;聪明的骂出的话该如小说中的恒山剑法,绵里藏针,表面上不动声色,又显得潇洒自如,让人有苦难言。

  骂人也得选准对象,不要骂一些口碑比自己好的人,那样人家只会当你无理取闹;也不要对小人大动肝火,无名小卒往往就这样被骂出了名。总之被骂的人一定比你更坏、名声更臭的人,群众基础总是要紧的。

  骂人也应适可而止,以不引起公愤为度,过了火别人会觉得你这人得理不让人。骂完后作出一副宽大为怀,一笔勾销的样子飘然而去,会被骂者无话可说,更会让旁观者赞叹欣赏。

  另外,骂人时不可一时之怒而将爹娘老婆孩子牵扯进去,那样太显恶毒无理,为人不齿。艺术上须慢条斯理,最忌红脸粗脖子,象酗酒闹事似的。

  骂人的艺术实在博大精深。笔者已近耳顺之年,一辈子也极少骂人,但经见过诸多骂人场面,显然这与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弛的。笔者对骂人的技巧也算初窥门径,阐之未尽,贻笑大方。

  第四章续

  钟情新闻写作 终身笔耕不辍

  我为报刊、电台写稿是从一九六三年开始自学起步的,至今已三十多年.而今回首,我利用劳作余暇,已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表作品逾千篇.这对于一个自学起步的“门外汉”来说,的确是值得欣慰的.我不仅实现了记者梦,同时还被<陕西日报>、省市电台、<宝鸡日报>、<宝鸡教育>等聘为通讯员,并先后多次获县级优秀通讯员,优秀故事作者殊荣.

  追溯三十多年业余写做生涯,深感一切都缘于我对新闻写作的痴情.今天我觉得在新闻写作上自己仍然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学生,要说经验,根本谈不到,所以不敢班门弄斧,只能借此机会谈一点自己的浮浅的体会.

  一、热爱写作,我终生的追求

  真正使我持之以恒自学新闻写作的是我苦难的童年对写作的热爱.热爱让我接受了最初的锻炼。记得在上小学时,就嗜好学文,由于受启蒙老师的厚爱和熏陶,所写作文多次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全体学生中朗读.我也斗胆利用课余写些“豆腐块”之类的文章,偶尔在校板报,专栏刊登.十三岁那年,我读完小学,考入了初中,原本家境贫寒的我却不幸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父母供不起我上学,我被迫辍学当了农民,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对此我是不甘心的,于是便萌生了走写作这条艰难曲折之路的念头,每当干完农活,夜深人静之时,便就着煤油灯在窑洞的土炕上写个不停.记得那年秋天,数日阴雨连绵不断,队里作务的五十亩棉花眼看泡汤,在这个节骨眼上,队长组织全队百名男女老少,冒雨抢拾棉花,劳动场面感人至深.当天晚上我因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挥笔写下了“石头坡二队百名社员冒雨抢拾棉花”的百字新闻稿.第二天一大早,我冒雨把稿件邮寄到县广播站,结果在第三天一早就听到了我的广播稿.接着我连续收到了县广播站寄来的稿费通知但单及赠送的三本新闻通讯书刊,又被邀请参加了纪念毛主席为广播事业题词发表一周年大会.这些情景回忆起来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后来我之所以笔耕不辍,痴情于新闻写作,首先应感谢这小小的“豆腐块”文章,是它有缘使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进而一发不可收.

  从六三年到六八年,我先后借担任生产队出纳、会计、大队会计、公社通讯员等职务之便,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经常深入群众谈心,搞社会调查,全身心去体验生活,感受人生.为了既能采访写稿,又不耽误工作,我常常早出晚归,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虽然写出的稿子大多被编辑们枪毙了,但我从不气馁,因为我酷爱写作这一行.在此期间,我为县广播站,《凤翔文艺》,《宝鸡文艺》等采写新闻、故事、小说、戏剧数百篇.并被县广播站聘为特约通讯员,被县曲艺学会,文学学会吸收为会员.先后荣获县优秀通讯员,优秀

  最新网址:www.shixu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