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御宅屋 > 其它小说 > 情寄春天 > 情寄春天第2部分阅读

情寄春天第2部分阅读

  最新网址:www.shixunet.net

  丽的笑脸。每看到那盛开的花朵,仿佛又看到了那赠花的少女。

  花开花会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那束花终于由盛开时的浓艳,慢慢地变淡,最后那花瓣渐渐凋零,我很为之惋惜,渴望它能永远浓艳,当那束花渐渐凋零时,我心中的花却渐渐开得艳丽多姿,那赠花少女的美丽形象和她的热情大方、清纯真挚的情谊,凝集成一朵生命之花,永远开在我的心头,把我心目中的夏日黄昏,做了最美的定格,使我时时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一年后,我被组织调往一所县办高中工作。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那所情牵魂绕的乡村校院。十多年来,每当我漫步在夏日的黄昏里,眼前总会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绿树掩映,果树环绕的农家门前,有开得浓艳的玫瑰花,一位穿着粉红连衣裙,头上扎着一朵翩翩欲飞的蝴蝶结的少女,微笑着走来,走向新的生活。

  金色的五月

  五月,是故乡抢收麦子的金色季节。每当此时,我的脑海里便映现出儿时背熟烂了的古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的情景来。恰逢学校放忙假,我匆匆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

  站在故乡河湾村头,太阳喷着热浪,南风一阵紧似一阵,直把河岸边、土原上一垅一垅的麦子给变成了金灿灿的黄。漫步在村间,只见外出打工的男劳力三三俩俩风尘仆仆赶回家中,抢收抢种。踏上坡塬,放眼眺望,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布谷鸟声、联合收割机的声音以及那些越来越少的磨镰声交织在一起,让平静的河湾村落顿时热闹起来。

  如今收麦很简单,简单到什麽程度?只准备好口袋装麦子,还有雇用收割机的钱。往日收麦日子里的喧嚣和绵长不在重见。

  我蹲在金黄|色的麦地边,看微风吹过擦起一波麦浪,想到小麦的历史与人类的进化成长亦步亦趋。早在东周时就有了“我行我野,菝菝其麦”的诗句。麦子从年前种入泥土,经历几场大雪,开春后就抽芽。农谚说的好:四月花,五月浆,不到六月就飘香。麦子朴素地贴地而生,不张扬,不炫耀,不娇羞,大大方方,像憨厚的乡民。麦子的金黄就是麦子最高贵的花。过去母亲常说:“从饥馑过来的人都得感谢麦子,麦子能救命,就是福。”麦子和母亲有难解的情结。麦子是河下人一舂的希望,难怪故乡人钟情麦子,这在过去许多人的理想里就是能吃上热腾腾的白面馍。

  返回村间,在如伞的绿荫树下,福田大爷正在笑哈哈的磨镰,老人面色如枣,皱纹布满脸庞,老人一见面就乐呵呵地说:“九娃子,忙假放啦,也回来看看,今年老天爷争了气,风调雨顺啊,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出日头的时侯出日头了,还有中央的政策好,经念得也不赖!”正说话间,我的身后飘来了银铃般的笑声,当我还未来得急转身的当儿,福田大爷的女儿象一只小燕子似的飞到了树下,核桃枣儿似的接上了话茬:“大伙都说国家政策好,农业税全免了,打再多的粮食全归自己,再说种粮有粮补,购机有机补,柴油涨价有油补,七项补贴都到了位,如今种粮有奔头,咱农民更有劲头了!”聆听这一老一少掷地有声的话语,看着他(她)合不拢嘴的笑脸,我释然了:千好万好,还是改革开放政策好啊!福田大爷接着说:“虽年头日子好了,家家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但那家伙笨重,咱河湾有些坡坡塄塄地的麦子根本割不到,剩下的就像残兵败将,只好用镰刀来收拾了。”

  告别了这一老一少,回到了老家,二弟正在准备木锨,晒耙子凉晒新打的麦子,见我回家,急忙指着金灿灿、圆鼓鼓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老哥,今年你忙假回来也得闲着,如今咱河下人不在只指望那几亩麦子,到农忙,扎猛往家窜,麦收了,地种上,就脚跟飞走了,二电厂、东岭厂、还有各城市里忙碌着身影,来去匆匆,象一群辛勤的赶舂的燕子,麦子不在拴住他们了。再说,在外打工,一个月千儿八百的还不累人。上次我回了一次家,咱河湾村只剩老人和孩子,一个大村庄空了。你说麦子能喂饱咱现代人的肚子和灵魂吗?”我感慨地说:“是啊!过去‘夏收大忙,淑女下床’那种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岁月更叠,历史翻新,家乡人随时光流转,观念更新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就象咱千河里的水,奔流不息,谁也逆转不了,改变不了啊!”

  “逝者如斯夫”。麦收期间,我还特意向二伯徇问了当年扮演《虎口缘》的喜凤的现在情况,二伯说,她中学没念完,被爹逼着打工了,她嫁的一个男人因车祸死了,后来带两个孩子跟一个姓刘的人贩子去南方了。哎!她命够苦的。是啊,人生多舛,喜凤的命运也让我心沉重起来。今年麦收前,村上的你海田叔喝酒后骑摩托车被碰死了,还有几个老人也在麦收前走的。我慨叹地说:“哎!一茬一茬的麦子,一茬一茬或悲或忧的岁月!”

  返回县城途中,我的脑海里一直被金色五月的诗歌热烈的感染着,汽车相向而行在长青河湾,车窗外大型收割机不时隆隆驰过,金黄|色的小麦如锦缎在延绵不绝的平地里铺陈开来,远处的树上,夏蝉好象知晓我的心事,它们热烈地聒噪着,把个炎夏搅和的更加充满乡情野趣。阵阵南风将团团散开的麦香送进车厢内,恰似充盈着我身后那正在演绎巨变着的古朴而忧伤的村庄……是啊!金色的五月,你是有生命的,你能感知天地轮回的自然,感知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农人,感知一切一切的物件。而我却敬畏生命,更敬畏那金色五月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麦子……

  芦苇青青

  我的故乡——薛家湾,座落在古雍城以西的千河东岸。亘古以来,小河岸边的湿地里周而复始的生长着此起彼伏的芦苇林。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平涂着无衣无缝的淡绿与浓绿、浅绿与深绿、翠绿与碧绿。徐风 之中,青翠秀美的芦苇叶子相互摩挲,绵延不绝,发出的沙沙的声响,似缠绵的小夜曲低吟浅唱。于是故乡在芦苇荡中轻轻摇曳,象酣睡在甜蜜地绿色梦里

  我从小喜欢芦苇。这不仅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小河岸边的芦苇丛中度过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芦苇生生息息用无私的挚爱养育了故乡祖祖辈辈淳朴善良的农人。

  天地万物之中,芦苇是归属于草木一类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话实在是辜负了草木,至少对芦苇是不公的。婀娜的芦苇是最富有情感的。她温柔、坚韧,且刚柔相济。《诗经》将其作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起兴物。大自然赋予了芦苇以天然丽质,芦苇也以高洁的情愫将无私的挚爱默默的无怨无悔的倾洒人间,从不求其任何回报。故乡的农人们常常采集鲜嫩的芦根熬汤用以清热、解毒、滋阴、除湿,确保健身怯病,延年以寿;能工巧匠们用芦苇杆劈成蘼条串成一张张笸子铺设广厦,为人们生存遮风挡雨,营造温馨的港湾;并用篾刀劈成苇篾织出苇席,供千家万户的人们莆炕休憩,尽享人间天伦之乐。每当芦苇花絮飘落的季节,农人们自采收藏芦花灼灰,以备创伤时妙用。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当每年三、四月份,芦苇在积蓄了一冬的情愫之后,便在家门前的小河岸边的湿地上悄悄破土而出。芦苇幼苗初||乳|,鲜嫩玲珑,由于蘸着春的胭脂,使初生的芦苇根部带着淡淡的紫红。当夏秋之间,每逢端五节令,故乡家家户户采摘芦苇绿叶包枣米粽子,深情地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时,芦苇一天争似一天地生着葱笼,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稚童,行进在丛丛簇簇的屏障中,摸鸟蛋,做芦笛,处处是朦胧温馨的情调,荡漾着一 股憾人心灵的气息。轻风间起伏驿动的芦苇,纤腰袅娜,玉臂勾引,似在发出爱的呼唤;与朗朗的千河流水欢歌应和,生生息息。芦苇百褶裙般的枝枝叶叶,似一双双张开的玉臂待人拥抱,如故乡女子那丰满野性的柔情。

  最难忘怀的是六十年代末,发生在芦苇林中的一个真实的凄美故事;那年夏天,西安城里一伙知青落户我的故乡,这些城里来的少男少女们与故乡的农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耐不住单调生活的寂寞,每到傍晚便呼朋引伴来到小河畔的芦苇青纱帐中,放纵爱的畅想。其中有一个叫王小鹏的知青与故乡的一个姑娘相爱了,爱得如胶似漆。不料两年后,那男知青被抽调返城。返城前夜,他她仍恋恋不舍地在村前的芦苇丛中,相互倾吐着海誓山盟,芦苇深处‘‘一切景语皆情语’’。然而,竟一夜之间,那男的便音讯杳然。几个月后,姑娘收到了男知青寄来的绝情信。读罢信云,姑娘显得十分平静,照样在田里和女伴们锄草、施肥。翌日中午,她梳洗打扮后,怀揣那封绝情信来到与男友曾经幽会过的芦苇丛中,用农药静静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来我因工作调离了生我哺育我成长的故乡,可直到现在回忆起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忧伤得夜不成寐。进而生发出急于返回故乡,到家门前的芦苇林中欣赏并咀嚼那一泱泱碧水、那青青芦苇留给后人的爱巢……

  丁亥年荷月,我因度假,有幸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令我梦牵魂萦的故乡——薛家湾。傍晚时分,我独自漫步在小河边的青青芦苇林中,紧紧吻着林中的沃土,吮吸着湿地碧水的甘露,心里默默思忖着; 芦苇啊/你从含苞破土,到走向成熟,为故乡的人们展示着春之梦、夏之爱、秋之实的画卷。每当春夏之交,你开始吐絮扬花,紫红色的花絮绵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串丝线,分外鲜艳;暮秋,你的花絮由紫红转为银白,你的倩身、叶臂由碧绿转为金黄,走向成熟;初冬之时,你用金色的果实全身心的迎接故乡淳朴农人收获。然而,当你无私的奉献躯体后,并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你又用漫天飞舞的苇絮播撒繁衍新的生命;你那纯白纯白的||乳|根,在泥土中氲氤着甜蜜的梦,孕育着来年的芬芳,并无时无刻的默默地释放着激|情、释放着挚热的爱。

  夜幕降临,柔和的晚风在小河岸上遛过来遛过去,与青青芦苇叙说着绵绵的情话。多情的芦苇舞动着窈窕的身姿,似在欢迎我这位久别重逢的故乡游子。此时,皎洁的满月儿笑眯眯地爬上了东山顶,她将满天银辉洒向河湾。面对久违了的儿时乐园,我想说;可爱的青青芦苇林啊、你那高洁、柔顺、多情的的身姿,不就是故乡那纯情、温柔、坚韧的少女吗……

  我移步踏上归途,在告别了依恋的芦苇林时,随手采摘了一束花絮,捧回家中,特意插在花瓶中。,看着那相拥立满枝头的紫色芦花,柔丽轻盈,永不凋谢,宛若怀着一缕思绪、一袭柔情,向我讲述着童年故乡芦苇林中那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温 馨 的 六 月

  故乡的六月,是草长莺飞的温馨季节,河下人称“闲月”。这时候,当你漫步在村间大道, 各家农户麦场上业已空荡。麦收时节那份喧闹已成为遥远的故事了。金黄的麦垛憨厚地蹲在场角,无声地炫耀着农人们的功劳。麦粒已晒了三个太阳,一咬嘣牙。一人高的麦囤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于是,可爱的父老乡亲便悠闲在家里,尽情享受起这温馨美妙如诗意般的时光了。

  清晨,太阳刚冒红,农人们便哼着小曲去河湾田地里看玉米苗窜长,笑眯眯地。欣赏那豆荚稻苗组成的绿色诗行。`

  中午,整个村落静得出奇,村子周围一株株树木撑起浓阴,高低错落地连在一起,形成一朵朵绿色的云,将村落严严遮住。太阳在外面正喷着灼灼热浪,蝉伏在树上放声歌唱。将忙碌了一个酷夏的农人们带入了甜蜜的午休梦乡。

  吃晚饭的时候,若有若无的风开始在村子里逛起来,诗意得很。蝈蝈们也许是受了月光的感染,在门前的池塘边和绿油油的田地里亢奋地唱起来,那昂扬顿挫的曲调就成了乡亲们晚餐优美的伴奏曲。饭毕,调皮的孩子们到清清的泉边,池塘里洗澡嬉戏。有的端上小凳子去听老人津津有味的讲古论今。老人们拿上扇子,在院子里,场坝里躺在席子上,双手高支着当了枕头垫着,翘着个二郎腿晃悠着,嘴里哼着跑了调的曲子,任一袭如水的月光泼洒在身上,享受着习习的晚风。高兴的时候,还有人拾起早已遗忘的二胡,竹笛,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家乡的秦腔戏。在或喜或悲或忧的日子里寻找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千河岸边,柳阴下,田野里,芦苇丛中是属于爱情的。这时候,只见这儿一对那儿一双坐着相好的年轻人。然后拐弯抹角的走进幽僻处坐下来,尽情倾吐着相思,少不了学着电视里的镜头亲热一番,偶而暗香浮动。

  诗一般的田园是属于青年人的,洁净的麦场是老年人的,温馨的家是父母的。如今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恋爱观念也改变了,只要孩子们俩情相悦,他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时候托个媒人出来说说,亲戚就成了。也有心疼女儿的母亲,嗔怪道:“夜深了,丫头该回来了!”父则说:“由她去吧!”于是老俩口便用康乐锤慢慢地捶着背踏实的睡去了。

  天上一轮明月一会儿钻进云层,一会儿踱出云朵。她静静地喷洒着银辉,微笑的观赏着这诗一般的和平幸福的故乡。只有阵阵晚风悠然自得的遛过来遛过去与安谧的夏夜轻轻的诉说着绵绵的情话。有时调皮地从田野里偷一把瓜田果园里的清香,撒进村中醉了的温馨甜蜜的梦里……

  难忘儿时蝉之趣

  七月回乡度假。傍晚时分,三尺陋室,酷暑难熬,我向往于河滩的晚风蝉鸣,于是带上门,独自踱到家门前的清泉边消暑。

  一个人坐在泉边的青石上,聆听泉水叮咚如拨动的琴弦,好不惬意。此外在这 静夜里耳畔最热闹的要数那四周浓荫树林里传来高高低低的蝉唱了。

  串串蝉声,高亢嘹亮,此起彼伏,象组成的雄浑交响曲,把我引入时间的隧道,回返到记忆中的童年……

  儿时,故乡的七月,骄阳似火。每到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成群,拿着手电筒,布袋子,长竹杆,到村前池塘边的树林里捕捉未蜕变的鸣蝉。蝉爬行很快,五六分钟便可爬上树,所以,我们往往分头行动,快速捕捉。运气好时,一晚上能 捉七八十只,带回家洗净,让母亲用花椒、八角、盐拌好,再用油煎着吃,那味儿香喷喷的 ,好吃极了。那时家乡很穷,农家的孩子很少吃到肉,能吃上油煎的肉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白天,村里的大人们都喜欢在树荫下纳凉,手摇竹扇悠闲地喝着茶水,谈古论今。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为人们送来嘹亮的歌声,偶尔会洒下一串串的蝉尿, 象牛毛细雨落在人们的头上、身上。也许是习以为常,亦或人们对蝉的喜爱,都不会再意,我们这些娃娃们,光着脚丫,顶着烈日,满村落、满河道乱跑,自觉没趣, 便静下来仔细听蝉鸣,心里便有一种被诱惑的感觉。有时,大伙一商量:捉蝉去! 于是,分头往村外跑,在浓荫树丛中寻找蝉踪,想方设法捉蝉。村里的孩子虽土头土脑,却也精灵得很,见蝉儿在树枝上离地面不高,一个人悄悄爬上树去,其余都 默默地、紧张地、全神贯注地抬头望树枝上的蝉儿,树上的人轻轻移近蝉,看个准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敏捷动作,手一按,逮个正着,树下的人这才欢喜跳跃。如果蝉儿在树上离地面较高,那就只好用竹竿粘蝉或用马尾套蝉等方法了。把逮住的蝉儿放入小竹笼,提着玩耍,有时挂在屋檐下,听其鸣叫,其乐陶陶。记得有一 次,我和小伙伴们把装蝉的小竹笼带入教室,上课时蝉突然鸣叫起来,引得老师和同学们大惊,为此事,我们被老师罚站了整整一堂课。还让我们写了检讨才了事。

  光阴荏苒,岁月如织。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蝉儿年年依旧鸣唱。如今不同的只是换了捉蝉的人儿。我喜欢家乡的蝉儿,更喜欢它撕破嗓子似的歌唱,尤其喜欢它象黑色的小精灵一样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家乡的蝉儿!我忘不了你,更难忘儿时捉蝉的乐趣。

  第二章 山 水 觅 踪

  我爱长青

  鄙人一生喜欢游山玩水,步入花甲之年,退休赋闲,窝居雍城,有幸随旅游团踏遍了江南水乡,饱览了北国风光,寻访了诸多名山古刹。每次归来,朋友聚会,聆听最多的问话:你最爱什么地方?我都会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最爱长青。

  长青,是我最可爱的故乡,是生我养育我的母亲,更是我儿时的摇蓝,童年的乐园。她虽没有江南苏杭的秀丽俊美,亦没有北方塞外的旖旎风光,但她身体里饱含的富有神奇而美丽的水乡特色和具有无穷魅力的人文底蕴着实令人释怀。

  我最可爱的故乡——长青,座落在古雍城以西、佛教圣地灵鹫山脚下,依山傍水,气候湿润,川、滩、塬、壑皆有,山、水、林、田俱丰。据史料记载,故乡原名叫长青河。相传自开天劈地,一条神龙从北石峡蜿蜒而出,天宫王母娘娘得知青龙下凡,遂抽出发髻上的一根银针,朝西北方向点划,神龙升天,留下了一脉青流,源千陇,出石峡,入渭水。因源出千陇,故称千河。千河水尤清冽,两岸绿柳成荫,土地肥沃,呈显四季常青。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异地流民纷纷迁徙居住,世代劳作,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俗冠以此地美名,曰长青。故乡神奇而美丽的水乡特色和传说,成就了为世人称道的雍州凤翔“小江南”之美誉。

  我的童年是在母亲——长青的怀抱里度过的。那时候,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成天光着屁股、赤着臂膀到千河里去摸小鱼、逮小虾、捉螃蟹。夜里,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仰望着满天星斗,谛听母亲讲述那流传在长青河里的神奇故事。听母亲说,那条千河,古人称通天河,那是天上王母娘娘收了下凡的青龙后赐赏于人间的。河上游的石峡里有九妖十八洞,洞洞出妖精,贻害百姓。唐僧取经回归长安,路经通天河,降服了妖精。过河时,石峡口有一位南无婆,把守石锁关,因猪八戒调戏南无婆,南无婆一怒之下,开关放水,白龙马上所馱的经书全部淹没在河里。师徒四人走一段涝一段,沙和尚将白龙马牵上,每走一段,在顺河边的化原村子里插一株皂荚树,将马栓住,走了四段,分别插了四枝,直到将全部经书涝齐后,师徒一行四人徒步到达了通天河塬头的寺院。进了寺院门,在众和尚的帮助下,将全部经书晾晒在寺院里,此塬头故得名曰“晾经寺”。后来,我长大成|人,成为留落它乡的一名游子。在一个暑假里的一天午后,我怀着对母亲----长青的缱绻之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寻访了神奇的故乡那悠久的历史文化。那是一个风和日丽正午,迎着徐徐的清风,我漫步踏上了千河上游的石峡,一路上,曲径通幽,传说中的九妖出没的十八洞,参差错落在陡峭的悬崖间,看上去,它虽历经苍桑岁月和风雨的剥蚀,但仍森森然在目,为游人解读唐代玄奘西游取经所遇艰险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洞下游的石峡口,默默竦立着石锁关,似在为游人诉说着当年猪八戒戏疟南无婆的风流韵事。顺河流而下,徜徉在千河岸边的化原村里,沙和尙拴过白龙马的、各相隔八百米远的、五个人都围抱不住的四棵参天大皂荚树,被县文管所挂牌保护。千河源头的凉经寺,殿宇巍然,佛像庄严,古朴典雅,玲珑剔透,寺院至今香烟撩绕,香客络绎不绝。寻访归来,我这位从小酷爱文化,喜欢诗文之人,真的被已作古的文学大师吴承恩的大手笔所惊叹、所折服。我深深地为我的故乡流传这么神奇而美丽的历史传奇而欣喜不已。更为我的故乡现存的诸多唐代历史文化遗迹而自豪和骄傲!

  据史料记载,我的故乡——长青,还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从故乡马道口、瓦王寺发掘出土的弥足珍贵的铜金鼎和大量的瓦当,见证了先秦文化的辉煌历史。这些珍贵的文物如今安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供游人观赏。我无法想象,当年秦王瀛政在我的故乡——长青罗卜禅林寺建造的富丽堂皇的祁年宫,今若安在,那金碧辉煌的宫阙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定为故乡——长青增添一抹炫烂夺目的人文光彩。只可惜,除了现留存的出土文物之外,先秦惜日的辉煌风采,已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和岁月风雨的剥蚀荡然无存了。对此,我深感惋惜。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的故乡——长青,历经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变迁,淳朴、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长青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天换地,实现了“山上林果腰带葱,川滩植辣河养鱼”的宏伟蓝图。长青的传统支主产业——大葱、辣椒至今享誉省内外。一九五八年,党和政府集万民之力,分别在长青河上游和下游修筑了冯家山水库、产西水库,集灌溉、养鱼、旅游为一体,为可爱的故乡——长青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镶上了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的故乡——长青带来了新的发展历史机遇。进入八十年代,宝中铁路横穿故乡。从此,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如雄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花引来万花香”,无数商贾看好长青,云集长青,投资长青。首家大型企业宝鸡第二发电厂在长青落户生根开花,引来了全国五百强企业——东岭冶炼厂,接着,宝二电厂附属企业炼铁厂、化石粉厂、陶瓷厂、彩砖厂……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落户投产,使长青这块神奇的热土,由农工商贸日益兴盛发达,迅速跨入了全县最具投资潜力和规模的工业园区,成就了雍州凤翔首屈一指的名镇。

  昔日的长青镇,山青水碧鱼肥,林茂粮丰稻香。今日的长青镇,农工商贸旅游业兴盛发达。以工业、文化旅游为支拄产业的工业园,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科学现代化突飞猛进!

  朋友!当您站在灵鹫山俯视长青镇,整个工业园区已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幢幢楼房鳞次栉比;园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火车、汽车南来北往;新农村,广场上,芳草遍地,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人们和谐相处,井然有序。座落在千河上游的冯家山水库和下游的产西水库,恰似两面洁净的明镜,辉映着蓝天。徜徉库区石峡风景区,令人陶醉,且发思古而幽幽。眼前游人如织,游客赏景休憩,悠然自得。登上佛教圣地——灵鹫山、晾经寺、先秦发祥地——罗钵禅林寺、瓦王寺,举首庙宇巍然,建筑辉煌。如云的四方朝圣信众络绎不绝,香火鼎盛,祈求佛光普照,怯病免灾,图得吉祥如意。使故乡长青生发了十足的灵气。

  饱览故乡——长青秀丽风光,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我的故乡长青时时在变。目前,按照长青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镇政府依托当地水、电、铁路运输、先秦盛唐古文化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产业链;打造千河库区文化旅游业;实现以工业为载体,文化旅游业为两翼的宏伟蓝图已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坚信,未来的故乡——长青,冠以关中西府凤翔的第一大名镇,必将成为一条图腾的巨龙,横空辉耀华宇,让世人刮目相看。

  朋友!如果您看好长青,渴望旅游观光,领略她独特的魅力和风姿吗?那么,淳淳朴、勤劳、乐善、好客、智慧、开放的长青人民,定会敞开胸怀,张开双臂,热情欢迎您的光临!

  行走柳林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话不无道理,多少也透出秀才们的矜夸与浅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也演绎不了整个大千世界。何况,“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呀。

  说起来,这点儿小小的感悟,也是我退休赋闲窝居雍城后,偶尔到了柳林才油然生发的。

  身为凤翔人,对柳林我并不陌生。知道她是雍州古都酒镇,距县城也不过十几分钟车程。可因为近几年从没有去过,印象中一片模糊。甚至还多少有些轻漠,想当然地以为,作为“西凤酒”的产地,除了酒业外,恐怕不过是北山脚下的穷乡僻壤。孰料到了柳林后才知道,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是多么可笑。真可谓“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且不说历史,就是今日之柳林,也早已是地位独特,经济腾飞,人气旺盛而繁华开阔的一大重镇了!论环境,村镇白砖红瓦的搂房幢幢耸立,门前大一统的新式花园,门侧文化墙,空气清新、花草装扮的娱乐休闲广场,纵横交错的村镇公路,道路两旁新栽的松柏垂柳,无不张扬着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和赋有人文韵味的气息。论交通,她是东连歧山、南通宝鸡,西接千陇,北衔麟游的大枢纽要道。公路四通八达。论经济,柳林是凤翔县域经济酿酒业基础雄厚的重镇。早在1956年10月,受周恩来总理悉心关怀,“国营陕西省西凤酒厂”正式挂牌成立,告别手工作坊的西凤酒如浴火涅磐的凤凰,获得了新生。至今西凤名酒年产量逾万吨,远销亚、非、拉、美、欧,其美名已飘洋过海,享誉全球。眼下新的扩建技改项目,占地六百亩,总投资达22。6忆元,其目标:构建西府百亿酒业工业园,打造十里酒城。论物产,柳林素有“一山一水八分田”之称,勤劳淳朴善良的柳林人,牢牢抓住脚下的黑土地,辛勤耕耘,使冬小麦翻完金黄的麦浪,秋玉米很快就将黑土地装扮成一片绿海,收益颇丰。近年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北果中菜南牧”的发展方略,建起了北山果品基地;平原大棚蔬菜基地;15万头大家畜基地。远眺北山丛丛果林,蓊蓊郁郁;山下柳荫旁的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铺天盖地,又成了柳林的两大景观。为勤劳的柳林人赢得丰裕的新生活。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还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文化人,一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无疑是最能吸引我眼球的。说来汗颜:我是到了柳林才知道,这是一块历史人文积淀多么神奇和丰厚的土地:早在一万年前,这里的雍山深处有一脉神水流经柳林铺街西停驻,形成一脉清冽冽的渠水。周文王时,有只“翔于雍,鸣于歧”的凤凰曾饮此水,故称饮凤渠。渠上绿柳成林,柳枝婆娑,婀娜摇曳,故得美名柳林。后来,这脉神水在河沟里打了一个结,再也不忍离开,而慢慢潜入地下,经过地壳厚土的过滤和配制,形成了甘甜清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酿酒水源,致使柳林内外大小作坊林立,以致香飘数十里,万物皆沉醉。

  一位柳林的文化人告诉我:西凤美酒源于六千多年前的仰韶问化时期,形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鼎盛于当代。许多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胜迹佳文。唐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史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回国,途经柳林亭子头时,闻得酒香浓浓,停车豪饮数杯,醉眼再观沿途风光,挥毫书下“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千古名句,至今传吟不衰,令人心旷神怡。形成了韵味深广,美幻美伦的柳林酒文化,给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这里也曾被誉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佛教旅游胜地——灵山净慧寺,浑如一首古风盎然的怀旧诗,流连于风清月白的柳林西南角,可谓西府大地难得一遇的世外桃园。灵山古名灵鹫山,俗称九顶莲花山。据说以先秦穆公狩猎于此见灵鹫鸟而始名。它左傍美丽妖娆的冯家山水库,后依古丝绸之路。古时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禽怪兽遍于山野。山中有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寺内铁佛、卧佛、老母宫等多处名景。每年四月初一的会期人山人海,贸易熙攘,香火鼎盛,方圆千里内外的信众络绎不绝前来参禅拜佛,祈求吉祥平安。

  净慧寺居灵山之颠。始建于781年(唐德宗二年),远观庙宇巍然,建筑辉煌。近看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精巧玲珑。佛像庄严,观音菩萨罗汉雕塑美观,金刚力士千姿百态,各表法仪。历经宋、元、明、清沧桑之变,不断重修扩建,分为接引、睡佛、铁佛、五佛等四院。从1992年批准开放以来,常住僧俗20 多人,四方信众化缘拜佛,游客络绎不绝,佛教气氛日益鼎盛,使朝圣者之主道的柳林浸润了十足的灵气,使人观之,佛光普照,吉祥安逸,其韵味幽幽。

  而仅仅说到此地西北角十多里的徊龙山,你也许会如我一般漠然。但若提起凤翔八景之一“回龙烟雨”,那云蒸霞蔚,轻雾缭绕,烟雨蒙蒙的奇妙景观也会如梦如幻赫然重现于眼前?

  没错,蜿蜒的山体南北逶迤横卧,像一条歇息于此的巨龙。她的身旁亲昵地奔流着自雍山而来的那脉神水。龙身上景观随早晚时辰与天气阴晴而不断倏忽变幻,让人始料不及。记得清人刘震有文曰:“城西北隅,有山萎蛇。蜿蜒相接,烟雨迷离。时届夕阳,伫见云霞缭绕;日当初霁,遥瞻雾雨纷披。”又有清人张飞鹏作诗曰:“滚滚烟雨搅一堆,飞沙走石带风雷。陡看水秀明山处,千里来龙到此回。”我是热爱文化,喜欢诗文,自以为算得个秀才却孤陋寡闻的人,直至身临柳林之日,才弄清这点!看来,欲知天下事,不仅要“读万卷书”,更得“行万里路”。其实,人生在世,想活出点意义或生出点价值来,就得追求点什么,要追求自然就得“行”、就得“走”。此可谓人生一大特征。而行走的本质,台湾诗人楚戈说得绝妙而透辟:“人以双足行走,蛇以身体行走,花以开谢行走……生以死行走,有以无行走,动以静行走,诗以文字行走,行走以行走行走!”

  至于古老而年轻的柳林,倘其故步自封,焉有今日之辉煌?而哲人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换言之,一切当代史也无不折射着历史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林是以其丰厚的人文积淀“行走”,而其日新月异的历史,又何尝不在以柳林“行走”?我想,未来的柳林,将以打造全国西凤名酒工业园为依托,以建成西部最大果蔬示范园和西北第一佛山旅游胜地为两翼,向更为辉煌壮美的明天迈进!

  凤鸣广场漫步

  期盼已久的凤鸣广场,随着雍城“创绿”应运而落成,为正在崛起的关中西部明星城市——凤翔,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居住在凤鸣新村的居民,至此有了一个得天独厚、赏心悦目、清新浓郁、悠然休憩的好去处。退休后迁徙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雍城的我,欣欣然于清晨、黄昏之时独自去广场漫步,尽情享受那天籁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妙乐章。

  绿 荫 草 坪

  步入广场,满目芳草萋萋,繁花艳艳。广场中央花草丛拥矗立的“凤鸣欲飞”石雕,其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石雕身后沿碎石、磁砖铺成的曲径拾级而上,便是绿树掩映的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且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汉白玉石雕“栖凤亭”。登上亭台,清风徐徐,绿柳婆娑起舞,令人心旷神怡,嫣然飘飘欲仙。放眼广场,东边健身场内热闹非凡,休憩的人们悠闲健身,其乐融融。沿亭台拾级而下,曲径蜿蜒,相间景石、景凳、彩灯,花木参差错落有致,镶嵌在绿荫草坪中。草坪内,绿树的枝条恣意地随风起舞,把绿荫布得疏疏密密。我陶醉于这绿的世界,且舒坦地躺在绿茸茸的草坪里,昂首看天,艳阳柔和,白云悠悠,小鸟飞鸣。侧脸看树,绿树婀娜多姿,忠诚地守护着这片绿色的天地。而身底下,芳草发出阵阵醉人的大自然的清香,丛丛鲜花以各自的魅力装点着整个广场。傍晚时分,花灯初上,霓虹闪烁,把广场的夜晚装扮得五彩缤纷。身处此佳境,我的思维不禁舒畅地活跃起来:人生漫长的跋涉途中多么需要这样的绿色草坪啊!在日常生活紧绷绷的密网中,尤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不也更需要

  最新网址:www.shixu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