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御宅屋 > 玄幻小说 > 双鹰旗下 > 双鹰旗下第7部分阅读

双鹰旗下第7部分阅读

  最新网址:www.shixunet.net

  莱亚机械制造公司在1905年购买了“麦德森”机枪的专利,其后,位于卡尔森的分厂枪械设计师瓦克拉夫哈里克与鲁道夫杰伦一齐根据导气式自动枪机原理也设计出一款可更换枪管的气冷式机枪。

  经过伊斯莱亚公司内部测试,采用50发弹鼓供弹的卡尔森1906机枪性能足以媲美马克沁和麦德森机枪,它比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要轻得多,采用了可折叠的两脚支架,重量只有13公斤。

  但帝国陆军部军械部门认为这种重机枪不如马克沁机枪一样拥有持久的火力,拒绝用它来替带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李海顿却觉得这种重武器已经足够有用,决定用它来取代海军陆战队里笨重的马克沁机枪。

  海军方面向卡尔森工厂订购了150挺卡尔森1906式风冷重机枪,哈里克和杰伦分享了公司提供的20000克朗奖金,并且还拥有着今后的专利。伊斯莱亚公司为哈里克和杰伦提供了两挺麦德森机枪的样枪,要求两人将卡1906重机枪的重量消减到10公斤以下。

  1909年,两人分别设计制造出了各自的样枪,经过比较,伊斯莱亚公司选中了哈里克的设计方案,杰伦的设计与麦德森过于相像,而哈里克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上部弹匣供弹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引起所谓的专利纠纷。

  当李海顿在第一眼看到k1909机枪时,恍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捷克式?zb26轻机枪?哦,当然不是,只是两者太像了。

  这种轻机枪很快得到了陆军部的认可,陆军在1911年订购了首批40挺样枪。这款轻机枪最终被命名为卡尔森1911轻机枪,最终陆军部在1912年下达了采购4000挺k1911轻机枪的大订单,海军方面也订购了600挺。

  伊斯莱亚在帝国军工方面的另一贡献是各种小口径的火炮,虽然在大口径火炮领域无法与斯柯达公司竞争,但伊斯莱亚公司独辟蹊径,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却自有独到之处。

  早期的火炮最初采用炮架结构的刚式助退复进方式,这样很容易造成火炮在发射后由于后坐力的作用导致炮架移位,为再次调整着弹点增加了难度。在十九世纪末,各国已经开始研究为火炮填加液压制动装置了。

  德国人采用的是弹簧式液压助退复进装置,这种助退复进机在1895年研制成功,顿时成为了德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他们完美地解决了火炮在发射后的助退复进难题,德国人总是容易目空一切。实际上法国人在随后就改良了德国人的设计,1897年他们在法国的陆军火炮上安装了一种类似气缸活塞式的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才算完美地解决了陆军火炮助退复进机的难题。

  活塞式气动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比德国人的弹簧式液压助退复进机反应更为迅速,加装了这种助退复进机的法国陆军75毫米火炮每分钟能发射15发炮弹,几乎是德国人的两倍。法国人耐心地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14年战争爆发。

  伊斯莱亚公司在1911年才研制成功这种助退复进机,并把它们装配到了自己的75毫米和57毫米步兵炮上面,不过陆军部只订购了300门,他们准备慢慢地等老式火炮淘汰时再换成这种新式的火炮。斯柯达兵工厂也引进了这种专利,将它安装在了105毫米和150毫米的陆军火炮上面,它们得到的订单更少,只有120门。面对这种情况,李海顿也无可奈何,你总不能告诉陆军部的官僚们后年就会爆发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全面战争吧,那样只会让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疯子。

  李海顿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根本无法避免,任何为些而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随着各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各大工业国都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危机,海外市场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从而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个导火索,没有它,整个欧洲依然会在1915年到1917年时爆发一场全面战争。

  现在进行的无畏舰竞赛只是一个表象,新兴的工业国想要挑战老牌帝国的地位,英、法两国的排他性殖民地政策则是矛盾的焦点。如果他们还是不肯放弃到手的殖民地利益,这场战争就迟早会发生。

  三一 强化德国海军

  几乎每次李海顿与提尔皮茨在一起,肯定就会引发一场无休无止地争吵,这次也不例外。波茨坦的夏宫里,威廉二世看着了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人头都大了一圈。

  这次是因为建造代号为“奥登堡”级的战列舰,也就是后来“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李海顿一直在嘲笑德国战列舰象个阳萎病患者,那玩意太细。确实如此,第二帝国海军“德意志”级战列舰装备的是280毫米主炮,而在它之前的建造的英国“无畏”号和“柏勒洛丰”级上装备的都是305毫米主炮,包括奥匈帝国“拉德利茨”级上也是装备的305毫米主炮,而德国战列舰上的主炮却足足比它们小了一圈。

  威廉二世感觉十分冤枉的是他在替海军设计局背着黑锅,国会通过的主力舰建造预算已经限定了舰体的排水量大小,而德国的舰船设计师们的习惯是首先要有足够的防护,加强装甲的后果是这样的排水量已经不能容纳更大的主炮。要知道一座305毫米的双联装主炮塔要比280毫米主炮塔重240多吨,4座主炮塔就要增加近1000吨的排水量,而且为了平衡炮塔重量增加所带来的重心稳定问题,则最少还要增加1500吨的排水量。2500吨的排水量是无论如何也挤不出来的,除非是追加预算,增大舰体。

  李海顿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在日德兰海战时舍尔上将所面临的苦衷,德国公海舰队一堆装备280毫米和305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在面对英国人装备着356毫米和381毫米主炮的英国战列舰所面临的尴尬。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舍尔和希佩尔并不是缺少勇气,但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底气。

  现在,李海顿和提尔皮茨之间争论的焦点又是这个问题。

  说实在的李海顿李海顿对提尔皮茨并没有什么偏见,反而有些欣赏这位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的缔造者。提尔皮茨虽然保守,但并不自私,并没有因为他与李海顿之间的矛盾而报复北海造船厂。北海造船厂得到了德国海军两艘“沙恩霍斯特”级装甲舰和“戈本”号战列巡洋舰的订单,而且还将获得一艘建造代号为“奥登堡”级的战列舰建造订单。

  提尔皮茨一直在努力平衡着德国七家主要的海军骨干造船厂之间的订单,并不偏坦谁,也不嫌恶谁。

  他与李海顿之间的矛盾是关于海军战略方面的不同认识。

  提尔皮茨在努力将德国海军打造成一支防御型的海军,只要保证领海不被侵犯和海洋权益不被侵犯就行。而李海顿则始终坚持海军就是一支强大的攻击力量,海洋权益的保障需要有足够的海外基地。

  这是基于对海权的不同认识,大陆国家总是认为海权是对于海洋的控制权,而海洋国家对此的理解却是获得海洋利益。提尔皮茨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大陆国家对于海洋的认识,而李海顿的海权观点更倾向于海洋国家。

  由于观念的不同所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威廉二世的观点倾向于李海顿,他也希望在自己的军舰上装备更大的火炮,问题是海军设计部门的设计师们认为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战舰不可能还能浮在水面上。

  “那就增大舰体!”李海顿的想法很简单,问题是提尔皮茨受困于海军预算,并不是他不想用更大的主炮。

  现在两人争论的问题就是这个。

  李海顿希望在“赫尔戈兰”级上装备上与奥匈帝国海军最新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一样的330毫米主炮,但提尔皮茨却认为装备305毫米的主炮已经足够,这符合议会通过的预算,而不用再去为追加预算而头疼。

  提尔皮茨并非不常赞同李海顿“以英国皇家海军为目标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强”的观点,但并不代表德国海军愿意与大英帝国为敌。李海顿的想法是要向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发起挑战,而提尔皮茨的想法却是让英国人觉得并不值得与德国人进行争斗。

  这两种观念中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实力差距。

  在十九世纪时弱小的德国海军却为无畏舰时代的德国海军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德国人并没有象大英帝国那样拥有一支面临淘汰的庞大的前无畏舰舰队,实际上英德所谓的海军竞赛只是英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德意志帝国并没有与英国人抗衡的意图,他们只是在补偿以前落后的海军舰队与不断增强的国力之间的差距。

  包括威廉二世在内,德国人并没有挑战皇家海军的企图,一切都是英国人为了转移不断衰弱的国力和想要维持海上霸权之间的矛盾,他们需要制造出一个敌人,德国人不幸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呵呵,所谓的德意志帝国海军难道竟甘愿不如我们奥匈帝国海军,真是难以置信。”李海顿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在刺激德国皇帝,的确,威廉二世能接受不如英国皇家海军的事实,但却受不了别的国家再凌驾于他之上。

  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世界第二,李海顿很了解这位大舅子的心思。

  果然,德国皇帝受不了这份蔑视,拍着胸脯向提尔皮茨保证他会说动国会通过一定数额的海军建造经费的追加预算。

  这就没有问题了。

  提尔皮茨困扰就是资金问题,德国海军造舰预算有相当一部份被用在了基尔运河的扩建上了,这与大清帝国建造颐和园很相似。

  每年3500万马克的投入几乎相当于一艘战列舰的造价,但是随着战列舰吨位的不断增加,主力舰的大型化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基尔运河已经满足不了海军的需求。

  问题是这条运河的拓展经费却需要从德国海军的造舰预算中拨付。

  李海顿现在有些明白提尔皮茨的处境了,他并非不希望德国海军得到更大更强的战舰,但是总预算25亿马克的基尔运河拓展计划,实际上极大的阻碍了德国海军的发展。

  “为什么耗资巨大的国家基础建设工程要由海军造舰费用中提取?”李海顿向威廉二世提出这个很尖锐的问题。

  “这个……”威廉二世有些挠头,基尔运河的拓展是海军部所提出的,问题是首相希林费尔德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但25亿马克足够提尔皮茨建造10艘新锐的战列舰了。

  “我倒有个主意,实际上基尔运河的拓展工程并不影响运河的通航,可以向过往的船只收取一定数量的通行费,可以用今后的通行费进行贷款,以弥补海军造舰费用的不足。”李海顿想到了天朝地方官员们惯用的伎俩——在国道上修路,然后收过路费。

  “这倒是个好主意。”威廉二世赞叹道,李海顿总会有一些奇怪的鬼点子。

  三二 混乱年代

  日俄战争让俄国沙皇在远东的扩张野心暂时受挫,把目光又转向了西方,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局势顿时又开始紧张起来。奥匈帝国方面已经执掌政权的费迪南大公趁着巴尔干半岛混乱和奥斯曼帝国内乱之时,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一举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虽然这里自1878年之后就一直在它的统治之下,但名义上依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两个省。

  同时,保加利亚大公费迪南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自立为保加利亚沙皇。

  随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国家生出了野心,开始抢夺奥斯曼帝国留在巴尔干的遗产——色雷斯,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还有爱琴海上的岛屿。

  法国人趁着奥斯曼人最虚弱的时候宣布吞并突尼斯和摩洛哥,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几乎要爆发一场战争。德皇威廉二世声称第二帝国在摩洛哥有着巨大的利益,要派出舰队去摩洛哥驱逐法国人。

  最后在英国人的调解下,这事得到了和平解决,德国人在中非得到了一些补偿。

  眼红的意大利人坐不住了,悍然出兵昔兰尼加,他们的舰队在的黎波里和托卜鲁克登陆,抢占了奥斯曼人在北非的最后一块领地。土耳其人无可奈何,只能组织一些游击队来反抗意大利人的占领。

  1911年,土耳其再次发生内乱,由“土耳其青年党”控制的第三集团军离开了巴尔干回到首都,平息了首都的政变。奥斯曼帝国被土耳其青年党三巨头掌握在了手中,最终他们与意大利人签订了各约,同意将昔兰尼加、伊奥尼亚群岛和罗得岛割让给意大利,但奥斯曼帝国保留着名义上的“宗主权”。

  刚刚脱离了土耳其人统治的保加利亚人坐不住了,看到了这个前宗主国的衰败,也想抢肉吃的沙皇费迪南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只有400万人口的保加利亚向着有6000万人的“欧洲病夫”狠狠地捅出了一刀。

  大家看了这一幕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在远东刚刚发生过一次这种事情。

  看到保加利亚人动手,巴尔干半岛上那些刚刚从土耳其人手下独立出来的小国也纷纷想分碗肉汤喝。随即,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希腊纷纷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在巴尔干联军的攻击下,人数占优的土军却连连败退,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接连被巴尔干联军占领。土耳其人只得求和,保加利亚沙皇却不依不饶,声称要收复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大牧首曾经的直属领地,它在东正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天主教教皇所在的梵蒂冈。

  最终土尔其人凭借着坚固的防线,勉强抵挡住了巴尔干联军的进攻,双方最后言和。奥斯曼人堪堪保住了最后一点欧洲的领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保加利亚人由于动手最早,占的便宜最大,整个色雷斯和半个马其顿被它纳入囊中。

  塞尔维亚和希腊人看着眼红:兄弟,占了那么多,分我点呗?

  保加利亚人却死不松口,到嘴的肉那舍得再吐出去。

  结果一年前还在携手作战的巴尔干兄弟再起内讧,希腊、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联起手来围殴占了便宜的保加利亚人,边打边骂:叫你吃,叫你吃,看撑不死你!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结果保加尔人只能哭着求饶,不仅刚从奥斯曼人手里夺得的那点地盘全吐了出去,还让罗马尼亚人又从身上割了一块肉。

  保加利亚人气得吐血,舔着伤口用狼一样的目光瞅着周围一帮恶邻,这下仇结大了。

  巴尔干人的战争和欧战有关系吗?

  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只不过是后来英国人为战争的爆发在找借口罢了。

  1911年英国人一口气开工建造了十艘主力舰,就已经在为战争作准备了,但德国人毫无知觉,依旧不紧不慢地按照每年四艘的速度在建造着新的主力舰。提尔皮茨和威廉皇帝的战略里根本没有想与英国人打一仗,却丝毫不知英国人早已经磨刀霍霍。

  英德两国海军主力舰的对比一下就拉开了差距。

  如果威廉二世与提尔皮茨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以德意志第二帝国超过英国人二倍的工业产值和三倍的钢铁产量,是绝不可能在主力舰建造竞赛中输给英国人的。

  可惜,他们毫无察觉。

  李海顿有些悲观地看着这一切,英国人已经决定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在德意志民族没有彻底崛起之前把他扼杀掉,然后肢解。《凡尔赛条约》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制订好的预案,肢解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彻底扼杀德意志人崛起的希望。把所有的矿区和产油区都从德意志人的土地上剥离出去,那么缺少资源的德意志国家只能沦为一个大陆上的二流国家,与法国相当,相互牵制,但绝没有希望挑战大英帝国。

  实际上这场战争没有赢家,真正的赢家是那个嘴上整天叫喊着“光荣孤立”,却对整个欧洲和世界虎视眈眈的美洲国家。

  “最后的结果谁能知道呢……”桌上的咖啡凉了,李海顿将后背靠在柔软的高背椅子上,伸了个懒腰,自己已经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但是却无关大局,不由感到一阵莫名的落寞,“也许这就是德意志人注定难逃的悲剧命运……”

  目光投向窗外,山下的海湾处规模宏大的伊斯特里亚造船厂尽收眼底,那里现在同时开工建造着大小10艘水面舰船,在封闭的车间里还有5艘潜艇正在建造或是舾装。更远处军港的锚地里,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些战列舰的桅杆。这些都让他又重新恢复了信心,一口将桌上了凉咖啡喝光,他的目光转向桌面上写了一半的回信。

  “关于达尔马提亚守备师的编制问题……”

  一周之前,原来他的副官米勒上校升任达尔马提亚守备师的师长,李海顿以海岸守备任务的名义将这个师的指挥权要到了自己手里。米勒准将准备将这支架子师补充成为一个满编的步兵师,李海顿准备给他写一封长信,仔细地给他描述着后世标准的三三制步兵师所需要的装备编制表。

  李海顿准备为每个步兵班都配备上一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连再增加一个配备有三门60毫米迫击炮和三挺重机枪的火力支援排。

  他就不相信一支人数虽少,但武装到牙齿,而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会输给那些连步枪都没配齐的俄国农民。

  这是工业时代的战争,早已不是中世纪时骑兵和长枪兵互砍的时代,装备的差距并不是靠人数的优势就能够弥补的。

  想到这,李海顿恢复了一些自信。

  三三 超级无畏舰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和德奥同盟的成立打破了欧洲的势力平衡,早晚会危及到大英帝国对世界的支配地位,日益衰落的大英帝国工业能力更让这种局势变得岌岌可危。英国人需要尽可能早地进行一场针对德国的战争,把这种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决战不是在1914年,而是推迟到1920年,估计到了那时大英帝国的海军可能根本就不是德国人的对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英国人需要尽快把德国人拖入战争,而德国人现在也没有这个耐心。

  工业生产过剩所造成经济危机笼罩在每一个国家头上,大家都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消耗过于旺盛的工业生产能力,或者破坏这些产能。

  转嫁危机和解决危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战争,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足以让整个欧洲一贫如洗。

  推倒了重来,这个世界确实需要重新洗牌。

  他很想逃避,比如去美国或是南美,但做为帝国的一员,他有责任也希望尽可能在战后减少民众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所受的饥苦。

  这是个用大炮说话的年代,妥协没有丝毫的意义。

  1912年10月,英国皇家海军陆续开工建造了五艘装备15英寸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此时作为潜在对手的德国海军和奥匈海军对此却无丝毫的应对措施,德国海军竟然在1913年没有安排任何的战列舰建造计划。

  根据从情报部门综合各方面所得到的消息,由于国力衰退,皇家海军已经无法在主力舰数量方面继续保持对德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这使得皇家海军已经无法保证在战时对北海的制海权。

  在这种的情况下,英国人明显开始注意加强主力舰质量和性能方面的提升。根据英国海军部的要求,“伊丽莎白女王”级所装备的15英寸舰炮研制工作与舰体建造同时进行,这使得这级战列舰的火力和防护较之以前的战舰都有明显的提升。

  所幸的是,在这个时代,由于李海顿的鼓动,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建造时就开始采用了330毫米的主炮,在吸收了斯柯达公司部分先进的主炮制造技术后,克虏伯公司在大口径舰炮制造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奥匈海军在最新服役的“联全力量”级上采用了斯柯达公司最新研制的sk-13型330毫米主炮,这也让不甘落后的德国皇帝硬逼着提尔皮茨在稍后建造的“国王”级上装备上了克虏伯公司研制的350毫米/l42主炮,虽然其性能不如斯柯达舰炮,但却要超过了英国人制造的14英寸阿姆斯特朗主炮。

  从无畏舰时始之后,奥匈海军主力舰在总体火炮布局上一直采用的就是四炮塔布置方式。从总体设计方面考虑,四炮塔布局几乎就是对舰体重量、承载力及火力分配方案的最优化布局。

  三座三联装主炮塔虽然更容易实现优化装甲,并减轻排水量,但其炮力分配方式并不均衡。这种布置方式在撤退时或是在遭受两艘以上的敌舰时,并不容易合理地分配火力,这种布置方式对于在舰船数量有信心的国家海军中使用是合适的,但对于数量稍占劣势的海军国家而言,撤退时只能使用三门主炮对敌相对而言就显得有些尴尬。

  这个时代各国海军中还很喜欢在舯部装备第五座主炮塔,但在这方面李海顿和德国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持有相同的观点:因为中央炮塔的炮口暴风极易将探照灯、舰载艇等附属设备打坏,更重要的是五炮塔布局在舰体重量上难以平衡,肯定有削弱舰体最重要的舯部防御。

  由于李海顿和布鲁克纳将军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在已经服役的“拿马蚤”级和“赫尔戈兰”级上的实验,最终德国海军在建造“国王”级时又改回了四炮塔布置方式。鉴于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四座三联装330毫米主炮塔虽然火力强劲,但其防护还是有些令人担忧,所以在建造与“联合力量”级排水相当的“国王”级战列舰时,德国人又改回了艏艉对称的3-2联装主炮布置方式。

  在另一个时空中,由于德国海军一下将主炮口径由305毫米提升到380毫米,所以在研制主炮和重新设计舰体结构时耽误了一年的时间,而在这个时空中,这个进程得以加快了许多。

  最主要的是,李海顿向奥匈帝国海军捐献建造了三艘装备38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更加推动了德国和奥匈海军的最新一级主力舰的建造。

  在另一个时空,奥匈帝国海军装备38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在1914年的2月间才开始开工,由于战争的影响在大战期间一直未建成。而德国海军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也在1914年才开始建造,在战争期间也只建成服役了两艘。

  想要造出超越时代的尖端武器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想要在建造时间上提前一些还是很容易就能办到。在目前英德造舰竞赛的大背景下,李海顿与德皇联手,再加上德国海军舰船设计局的布鲁克纳将军配合,在1913年5月,德国最新一级战列建造工程就已经陆续开始了。

  这样在三年后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德国海军能够及时得到五艘最新的超级战列舰,这种强大的支持足以改变一场海战的进程。

  为了赶工期,布鲁克纳将军这回几乎就是直接套用从奥匈海军那里得到的图纸。

  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变动的了,双联装主炮存在着火力密度不足的问题,“国王”级的设计几乎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奥匈海军的“联合力量”级就显得有点过于重视火力,其防御还是存有隐患。

  由于准备要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排水量较“国王”级提升了2500吨,标准排水量达到了31200吨,动力系统与英国的“女王”级相当。但由于基尔运河水深的原因,德国战列舰一般舰体都比较宽,吃水较浅,这使得其航速仅仅能达到23节。

  无畏舰竞赛也影响到了各个比较弱小的海军国家,除了南美三强,土耳其人也向英国订购了两艘以“猎户座”战列舰为蓝本设计的无畏舰。由于在巴尔干战争中失败,土耳其人取消了其中一艘无畏舰的建造订单,转而从巴西人手上购买下了正在建造之中的“里约热内卢”号——装备了七座双联装14英寸主炮塔的著名的“一星期炮塔圣物”。

  这让刚刚在巴尔干战争和希腊-土耳其战争中获胜的希腊人大为紧张,于是财政拮据的希腊政府和海军方面出面向国外借贷并开始四处求购两艘新式的无畏舰。

  吕贝克的北海造船厂获得了这两艘希腊战列舰的订单,在李海顿的指示下,维也纳帝国城市信贷银行愿意为这两艘战列舰提供贷款,而北海造船厂以低于英国人50万英镑近乎赔本的每艘210万英镑的报价从英美及法国造船厂手里夺得了订单。

  希腊人条购的战列舰基本上是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的加强版,31000吨的标准排水量,装备有四座350毫米三联装主炮塔,最大航速23节,不过续航力稍小,为5200海里/14节。

  与此同时,北海造船厂还以极优惠的价格得到了阿根廷人“至圣三位一体”号战列舰的订单,其设计基本上与希腊人订购的“契尔基斯”级战列舰相同,而同时开工同一型号的三艘战列舰也使得船厂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这三艘军舰于1913年10月在吕贝克的北海造船厂陆续开工,不过李海顿如此不惜工本地要得到这三艘战列舰的订单无非是因为——它们根本到不了希腊人和阿根廷人的手上,这三艘战列舰预计在1915年夏天才能完工。

  三三 海军司令部

  “呜……”火车拖着刺耳的汽笛声,缓缓驶进了的里雅斯特的中央车站,车身两旁笼罩在一片白色的蒸汽当中。随着咣当一声巨响,车厢猛的一顿,停了下来。

  看了一眼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扬纳克把军帽在头上戴好,提着一件咖啡色的行李箱,沿着通道慢慢地走向车门。

  “嗨,劳恩,欢迎来到的里雅斯特。”

  站台上,一位中年海军中校在向他招着手,杰弗里斯卡西奇,他在波拉的皇家海军军事学校的同学,1900年,两人曾一起跟随海军参加过远东的干涉行动。

  “啊,还好,没想到你会在这里接我。”扬纳克伸出双臂,与卡西奇拥抱了一下。

  “你的脸色变得娇嫩了不少,看来在维也纳海军部办公室里的日子还真是养人。”卡西奇笑着说道,一边示意身边的勤务兵将他的行李箱接了过去,放在一辆敞蓬的汽车里。“来吧,劳恩,坐到这里。”他打开了后座的侧门。

  “看样子你过得不错,这汽车要3000多克朗。”扬纳克上了车,在后座上晃了晃身子,这辆伊斯莱亚汽车车身下面似乎安装了弹簧,也跟着颤动了两下。

  “这是海军司令部的汽车,不过每个中级军官都能配备一辆,你很快也会有的。”卡西奇眨了眨眼说道,随手关上了边门。

  汽车缓慢地行驶了起来,穿过人群,驶出了中央车站。

  这是1913年的9月底,的里雅斯特还丝毫感觉不到凉意。

  “弗雷德里希大公需要一个熟悉装备生产和懂得机械制造的副官。”卡西奇在车上对扬纳克说道,“于是我就推荐了你。”

  “听说大公去年春天去了一次远东,正好目睹了那个国家的权力交接。”扬纳克说道,“那个国家的皇帝没有了,不知道现在谁在那座世界上最大的皇宫里面住着?”

  “听说皇帝还住在里面,但1901年我们在远东时执掌大权的老皇后已经死了,现在的皇帝是个小孩。”卡西奇说道,“我倒是在去年初跟随大公访问了远东,弗雷德里希大公与他们现在的总统和陆军部长关系很好。那基本上是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战争只打了几个月,而且没有发生过太激烈的战斗。后来皇帝退位了,却没有象法国人那样被人杀掉。”

  汽车穿过伊斯特里亚造船厂,一眼就可以看见船台上正在建造的三个庞然大物——“伊斯特里亚大公”级战列舰:“伊斯特里亚大公”号,“冯戈尔登女公爵”号和“艾琳大公夫人”号。

  扬纳克听到过这么一条在海军里广泛流传的笑话:主管海军事务而且极为富有的弗雷德里希大公在今年春天向帝国海军捐献建造了一艘最新的战列舰,而他的,拥有一亿多英镑家产的戈尔登夫人在随后也向海军部捐款要求建造一艘与之一模一样的战列舰。

  这样他们两人的名字就可以并列在一起,被世人所熟知,毕竟人们在提到某艘战列舰时总会联想到它的同一级姊妹战舰。

  戈尔登夫人的“义举”得到了老皇帝的赞赏,还亲自绶予了她女公爵的爵位。

  但这件事让大公夫人十分不满,醋海兴波,一气之下带着儿子跑回了柏林,搞得哈布斯堡家族鸡犬不宁。最后可怜的弗雷德里希大公不得不再次以艾琳大公夫人的名义又捐款建造了一艘同级战列舰,还亲自跑到德国向威廉二世皇帝去道歉,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现在差不多整个欧洲都在流传着这个著名的笑话,奥匈帝国海军最新建造的三艘主力舰也被私下里戏称为:伊斯特里亚大公,他的夫人和他的。

  想到这,扬纳克的嘴角不由微微泛起一丝笑意。这位名满整个欧洲的大公确实很有意思,一直是不少国家报纸上花边新闻里的常客,但却深受帝国人民的喜爱。他一手推动通过了帝国的《劳工法案》,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和日工资最低标准,并在大力在国内修筑公路、大坝和水电站。另外他还主张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允许各民族开办使用自己语言的学校和实行自治,这一点上又让帝国的高层贵族对他极为不满。

  也许,在这么一位大人物手下做事,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汽车上了山坡,卡拉米尔城堡出现在了眼前,城堡前面被开辟出来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里面停了不少的汽车,其中还有一些昂贵的,带有车厢的梅塞德斯汽车。城堡的正上方飘扬着一面有两座王冠的帝国国旗和一面帝国海军的双鹰旗。

  城堡前面是一道绿色的灌木墙,花坛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甚至还有些名贵的蓝玫瑰。透过灌木墙,隐约可以看见挂着帝国海军司令部牌扁的大门和一些进出的人员。

  帝国海军部其实只能算是陆军部下属的一个局,但自由度很大,能够直接向弗兰茨皇帝报告工作。

  伊斯特里亚大公的副官办公室在二楼,总共有三十六个人,这些人归海军副总参谋长班内尔少将直接领导。

  新的岗位业务繁忙,每天都有大量的统计数字需要制成表格,如此繁琐的工作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要加班。

  他注意到,自从年初开始,海军部就突然激增了大量的物资定单,这其中有十几万吨的铜、铝、铅、锌、锑、镍、铬、钨、锰等稀有金属,其采购量远远大于实际上的需要。这让他感到疑惑,曾经向班内尔少将询问过此问题,但副总参谋长告诉他这是弗雷德里希大公兼海军总司令的命令,让他只管执行就成。

  扬克尔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定购材料时从中搞鬼,但却看不出什么。这些材料的进货价格甚至要低于市场上的标价,不过实在是过于庞大了,他甚至怀疑帝国正在筹划进行一场持久的全面战争。

  他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可笑,巴尔干半岛的局势虽然动荡不堪,但却不值得帝国如此,那些刚刚从奥斯曼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国家加起来也不会是帝国陆军的对手,除非是因为俄国人。

  俄国?扬克尔心里想到,虽然两国关系并不亲密,甚至都互相抱有敌意,但距兵戎相见还差得很远。

  他根本想不明白。

  三四 “水柜”

  扬克尔被人半夜里从睡梦中叫了起来,然后迷迷糊糊坐着汽车赶到了的里雅斯特中央火车站。

  昏黄的灯光照在车站寂静的站台上,静静地停着一节专列车厢,四周影影绰绰能看到一些活动的身影,他在这里遇到了海军陆战队的梅耶尔少将和普林斯中校,他们都是奉命来到车站,也不知是什么急事。一会儿有几辆汽车开到了站台上,然后停在了车厢旁边,李海顿从一辆梅塞德斯汽车里钻了出来,他的副官卡西奇中校很快出现在了他的身后。

  海军总司令登上了车厢,随后一些随行人员也跟着登上了车门,卡西奇则在手里拿着一张纸,走到扬克尔等三个人的面前,“将军,还有两位中校,请上大公的车厢。”

  于是两名中校上登了火车车厢,梅耶尔少将则从前面的另一个车门也登上了这节车厢,一位等候在门口的勤务兵领着他们穿过一个不大的厨房旁边的过道,走进了一个似乎是客厅兼餐室的大房间。这是一节普通的卧铺车厢所改装的专车,其中的一半被拆除了,装修成了

  最新网址:www.shixunet.net